
2025.10.11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全球化工行业正经历一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绿色革命。作为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聚碳酸酯(PC)虽理论寿命超50年,但因消费升级、产品迭代等因素,每年数千万只退役PC水桶沦为“环境负担”。近日,中国化工报专题报道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回收-再生-高值化”全链条绿色体系,让废弃PC水桶“变身”为护目镜、电子产品外壳、旅行箱等文创与日用精品,为行业树立了技术驱动型绿色转型的典范。
坚锋®以“回收-循环技术-价值应用- IP-消费交互”全价值链闭环创新生态为核心,为合作伙伴定制与创造聚合一站式全场景创新生态应用与循环碳中和方案践行,建立源头溯源的聚合集成一站式服务与创新回收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发海洋废弃塑料和废弃资源回收实物链和数据链追溯链认证平台-倍溯,实时监控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全生命周期360度全视角基因追溯,确保每一步都透明、高效,让海洋环保更加精准、智能,海洋塑料回收全流程植入“碳标签”,对终端产品进行赋码,实现海废利用全程可追溯。
以下为原文转载:
一般来说,聚碳酸酯(PC)材料的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少PC产品会提前退役。因此,建立从原料到回收的全链条绿色体系,是当前PC行业绿色转型和拥抱“双碳”时代的重要路径之一。近日,记者在采访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麻一明时了解到,在他们的努力下,废弃的PC水桶可以“变身”为文创和日用产品。
麻一明表示,以国内桶装水龙头企业娃哈哈集团为例,每年约有数百万个PC水桶退役。这些水桶采用的是食品级PC材料,退役后若直接填埋或焚烧,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释放环境污染物。传统的回收方式,因技术限制,难以实现高值化利用。为此,宁波坚锋以其开发的材料循环技术为核心,打造了“无限循环”发展模式,让这些退役的PC水桶重焕新生。
据麻一明介绍,该技术具有以下亮点。一是集废弃水桶标准化高效回收智能系统、超纯净加工工艺、大数据与材料算法及溶体过滤技术于一体,可解决杂质与异物等有害物质对于产品性能、品质稳定性和环保风险的技术难点;二是拥有废弃水桶高值化产品分级与金字塔阶梯结构设计及配方算法升级技术,可解决循环再生抗老化、分子断链及功能化不稳定等技术难点;三是拥有废弃水桶智能自动化低碳示范产线及产业链全闭环循环利用与追溯技术,可解决循环设备与技术不足、追溯性差和产业效率低等发展难点。
在此基础上,废弃PC水桶可以“回炉再造”为具有耐低温、强韧性、高抗冲击、高透光、抗UV等性能的不同牌号的PC材料。目前,宁波坚锋已经成功制出背包、旅行箱、护目镜、泳镜、护目镜、安全头盔、电子产品外壳、水杯等。值得一提的是,从水桶到水杯,PC材料仍保持食品级标准,可实现高值化利用。“通过回收与循环再生技术、深度清洗与分选及超洁净过滤技术、低分子去除工艺,再生的PC材料符合FDA 21 CFR 177.1580标准(食品级PCR PC材料,牌号名称:PC-FT315,PCR含量100%,产品减少碳排放92.3%),并具备成型加工指定食品级容器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品质安全保证。”麻一明说。
打通了回收与再利用的技术难点后,宁波坚锋建立起了废弃资源—回收—预处理—循环再生技术—功能改性—成型加工—品牌产品—消费者的全生命周期闭环产业价值链。“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优化,PC材料将有望实现‘无限循环’。”麻一明强调,废弃物不应是终点,还可以是新价值链的起点。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宁波坚锋构建了全回收零碳数字消费平台,为每一个再生的PC产品加上碳码,并记录其唯一碳身份、碳积分、碳信用等关键信息,支持产业、商业与公益环保创新生态平台的使用与交互,有利于以实物链与数据链融合全价值产业链,实现全生命周期、全视角的追溯与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产业链之间的断点问题,并有利于在回收、循环材料与加工利用、品牌方、消费者、政府等多方间构建可持续的绿色生态。
麻一明还透露,未来,宁波坚锋还将探索PC材料循环利用与ESG、商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范式,持续推动PC行业绿色转型。